众所周知,一款好的设计工具能提升设计师出图效率,让设计师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创意沟通上。
我的小欢愉的时刻便是出图后同事投来一片惊呼“你怎么画的这么快!”每每这时都恨不得把设计工具给推荐一遍,于是想起出个设计工具整理篇给大家安利一下。
由于本人话痨属性,预计篇幅会很长,所以整理会以持续更新方式为放出。
我们暂且把设计流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
设计前:以逻辑思维记录工具为主
设计中:以制图输出工具为主
设计后:以总结输出工具为主
先看设计前。
思维导图
思维导图工具是少不了的,我习惯接到需求后,把对需求资料研读后的相关设计点和疑惑点用思维导图记录下来,再去和需求方进行深入的想(ren)法(sheng)探讨,一些大型的需求当然还少不了用来梳理信息结构。
极端时我会把每个需求的全过程都记录下来,这样非常有利于在需求完成后进行沉淀总结(和非常有成就感),经常有同事说每次工作报告都不知道能写什么,我都会建议他们使用思维导图方式记录,想想其实就像vlog,我们可以把其称为tlog(text-blog),whatever。
下方的思维导图是用mindnode做的一个下载功能体验记录(由于图片太大,我把它缩小了尺寸放置),记录了具体操作方式和思考、对功能的疑问点(因为刚接手项目,对于原有的设计目的不了解)、需要的数据(这个很重要,方便以后随时查阅与做数据对比)、涉及界面(这在设计中期非常有用,可以避免漏掉细节)。

最先接触的是xmind,强烈色彩的logo把我吸引了,整体界面和交互方式都很不错,非常的清爽和可视化。但它一次性付两年的付费模式让我没了兴趣(现在有更多付费模式选择)。当然可以免费使用,就是得忍受每次保存都弹窗和导出图片时有个巨无霸水印在右上角,基本无法做报告用图。
后来在同事的安利下,试用了mindnode,整体界面和交互方式与xmind大同小异,配色上和一些可视化上没有xmind那么好看,但是不妨碍其本质。他们家允许有一段试用期,很快我就付费了Mac OS的年费。这里为什么要单独提系统?因为它们家不同操作系统要再单独付费(我枯了😢)。好在基本没有使用移动端记录思维导图的习惯,毕竟工作软件还是有电脑的场景居多。
后来细想我没有付费xmind的的原因,同事的推荐是一点(工作中保持工具的一致性还蛮重要的);另一点是它的付费模式让我想起了机场免税店柜姐,[千方百计招揽你进店,但要小样时脸色不要太好哦~还有买的量少咱也看不起]的画面。所以是在试用体验上让我投靠了mindnode,mindnode会有一定的试用期,试用时与付费没有任何差别,“所见即所得”也可以这么理解吧,感叹了解用户心理的重要性(当然我可能不是xmind的目标用户)。
当然不是不推荐xmind哈,看个人喜好,xmind的模板很多,美观度也是极好的(比心),系统兼容性高。而mindnode仅支持苹果一家。选择时考虑团队的兼容性,和个人的实际使用情况会更好,毕竟付费后以上提到的都不是事儿。(嗯,我喜欢汪峰,所以我选择周杰伦)
